点击阅读全文

精彩节选

第11章 邵贵妃 新皇登基,真的不是闹着玩的。 先是和杨廷和这些朝臣对峙,后来祭拜先帝,拜见张太后和先帝皇后,最后登基。 一套仪式下来,身体真的非常疲劳。 紧接着任命几个重要人物,又跟杨廷和斗智斗力,再接见那些内官,一套下来精神更加疲劳。 不过朱厚熜还不能休息。 入宫之后,朱厚熜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没见过。 那就是自己的亲祖母,明宪宗的贵妃邵氏。 现在已经被封为“皇祖皇贵妃”,一直在后宫。 朱厚熜对她印象不深。 只是小时候跟着兴献王入京的时候见过而已。 朱厚熜这具身体的记忆里,兴献王在薨逝之前一直记挂着邵贵妃,担心她一个人在内宫当中过得不如意。 “黄伴,去问问贵妃现在做什么?” “是。” 朱厚熜并没有大张旗鼓。 第一是不愿意刺激张太后。 不管如何,自己能够登基为帝,张太后是有功劳的。 如果张太后反对自己登基,那么就算是“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事情也会出现波澜。 正德皇帝驾崩的时候,杨廷和是需要张太后的支持的。 当时正德皇帝突然驾崩,皇位空虚,在嗣皇帝的选择上,张太后还是有很大的发言权。 虽然张太后没什么政治野心,本身在政治上也没有多少能力。 选择朱厚熜当皇帝,主要是杨廷和的选择。 但如果张太后反对,事情也不可能成功。 而且在行殿对峙的时候,张太后的懿旨来的非常及时。 不仅给朱厚熜和杨廷和解围,而且整体来说有利于朱厚熜。 所以朱厚熜还是要承情。 应该给她一个体面。 而且张太后不管怎么说都是太后,目前来说有大义名分可以压着朱厚熜。 如果朱厚熜和张太后发生矛盾,会延伸到前朝,对于朱厚熜整顿朝政会出现不必要的波折。 所以现阶段朱厚熜还是愿意和张太后保持友好的关系。 第二是不愿意折腾邵贵妃这边。 朱厚熜毕竟是皇帝。 迎接皇帝有一大堆的礼仪,邵贵妃所在的这个地方,是宫中为那些死了丈夫的后宫腾出来的地方。 各种各样辈分的妃子都有。 “皇上,皇祖皇贵妃娘娘刚刚用了晚膳,准备休息。” “你去通报一下。” “是。” 朱厚熜这样,并不是摆架子。 而是要里面有所准备。 虽然朱厚熜是皇帝,但里面的是朱厚熜的亲祖母,并不需要迎接朱厚熜。 朱厚熜通报里面,很快里面宫女就请朱厚熜进去。 朱厚熜则是跟着进来。 死了丈夫,就是不一样。 朱厚熜的祖母,皇祖皇贵妃邵氏,早年也是明宪宗的爱妃。 在万贵妃统治后宫的时候,能够接连诞下三个儿子,还能够把他们养大,邵贵妃的手段可以想象。 甚至邵贵妃当初是参与过夺嫡。 是一个手腕很厉害的人物。 可是又有什么用。 明宪宗驾崩之后,后面的明孝宗、明武宗对于邵贵妃这些明宪宗的后宫也没有苛待。 但毕竟只是明宪宗的贵妃,因此只能是住到偏殿。 地方不大,伺候的人也很少。 就算皇帝不苛待他们,但宫中那些宦官一个比一个懂得捧高踩低。 这些住在偏殿的后宫女人,甭管曾经多么牛气,多么呼风唤雨,现在都只是苟延残喘的人。 这些人当中就算有人有儿子,但也不过是藩王。 在明朝这种架构当中,藩王根本管不了内臣。 因此对这些人也不可能很好。 吃的、穿的都降低了不知道多少个级别。 冷冷清清,连伺候的太监丫鬟也减少了很多。 朱厚熜走入了屋子。 看到了床上有个婆子,年纪已经很大,七十多岁快八十岁。 坐在那里,满头白发,穿的衣服料子很好,但已经很旧,估计是穿了好多年的衣服。 朱厚熜一眼就认出来,这个就是自己小时候见过的祖母。 只不过相比起那个时候老了很多。 朱厚熜立马上前,跪在床前,道:“皇祖母。” “熜儿,你是熜儿。” 邵贵妃听到朱厚熜喊自己“皇祖母”,很是激动的伸手。 朱厚熜伸手握住了邵贵妃的手,道:“皇祖母,是我。” “熜儿,真是熜儿。” 邵贵妃眼睛已经看不见。 哭着伸手摸着朱厚熜的脸。 邵贵妃年轻的时候很厉害,但现在真的只是一个可怜人。 邵贵妃伺候明宪宗的时候,给明宪宗生下了三个儿子。 而且三个儿子都养大,最后都顺利就藩。 虽然在夺嫡当中失败,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都顺利就藩,光是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 相比起明宪宗其他妃子来说,邵贵妃还是很满足。 虽然无法跟着儿子一起去就藩,但有三个儿子,偶尔能够见到儿子回京,邵贵妃已经很满足。 而且因为都是藩王,儿子都是比较有钱的。 像兴献王就藩,光是拨给兴献王的土地就有4000顷地。 三个儿子虽然无法带着邵贵妃就藩,但银两方面给的却很足。 在偏殿这个地方,有钱和没钱是完全两个概念。 你要是有钱,生活过得就能够好很多。 邵贵妃因为有三个当藩王的亲儿子,因此生活过得还是很不错。 那些宦官宫女,看在邵贵妃的钱,对他也会比其他人好。 可惜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邵贵妃生的几个儿子都是短命的。 或许是明宪宗小时候受到过太多磋磨,自己身体本身不好。 又或许是万贵妃对于明宪宗早期的儿子们并不友好。 反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明宪宗早期的儿子们基本上没有长命的。 不仅夭折的多,而且活下来的,很多都是二十来岁就死了。 明宪宗生了那么多的儿子,但能够活到四十多岁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说起来兴献王,还算是活的比较久的。 而且这些儿子不仅死得早,而且孩子也少。 像邵贵妃生了三个儿子,除了兴献王好不容易养活了朱厚熜这么一个儿子之外,兴献王的两个弟弟都没有儿子。 他们二十几岁就死了,因为没有儿子,爵位都没能够流传下去,只能是除藩。 邵贵妃正是因为接连失去了儿子,而且都是年纪轻轻就早逝,让邵贵妃无法接受。 等到两年前接到长子兴献王薨逝的消息之后,更是以泪洗面。 结果是本来就不好的眼睛,现在完全看不见。 不过今天见到朱厚熜,她还是很高兴。 这可是自己唯一的孙子。 摸着朱厚熜的脸,邵贵妃流着泪道:“你父王薨逝,哀家一直担心熜儿。” 担心,害怕。 邵贵妃是真的很害怕。 自己三个儿子,却只有朱厚熜一个独苗。 如果朱厚熜出现什么事情,或者跟他们父辈一样断了子嗣,那么说不定兴王府都保不住。 “娘娘,先帝驾崩,留下遗诏,命世子继位。 就在今天皇上已经在奉天殿登基。” 黄锦上前告诉邵贵妃朱厚熜登基的事情。 黄锦心中也是吐槽。 京城和宫中到底有多混乱,竟然连朱厚熜要登基的事情,都没有人告诉邵贵妃。 虽然邵贵妃在偏殿已经几十年时间,估计很多人都快忘记了邵贵妃。 但再怎么说邵贵妃都是朱厚熜的亲祖母,竟然没有人想到过来拍马屁。 一群有眼无珠的东西。 “登基?” 邵贵妃一顿,很快惊喜道:“熜儿,熜儿如今是皇帝了?” “皇祖母,熜儿下午在承运殿登基了。” “好,好,太好了。” 邵贵妃大喜。 这真是大喜事。 邵贵妃倒不是想自己,自己都快要死了,对那些也没什么想法。 只是想到自己孙子要当皇帝,实在是太兴奋。 当年为了让自己儿子,也就是兴献王当皇帝,邵贵妃也是努力过。 只不过没有成功。 现在兜兜转转,在自己死之前竟然看到了自己孙子当皇帝。 实在是太兴奋。 因此邵贵妃留着眼泪,摸着朱厚熜的脸,道:“你父王在天之灵,看到你能够登基,一定非常高兴。 好,太好了。” “皇祖母,过两天给皇祖母换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太小了。” “没事,没事。 哀家眼睛都看不见了,住的地方大不大也影响不到我。 倒是皇帝,孤身一人来到京城,要谨言慎行,不要抓住什么把柄。” 邵贵妃当年也是宫斗好手。 虽然年纪大了,但很快就想到了朱厚熜现在的处境。 朱厚熜笑着道:“皇祖母,您放心,熜儿一定会小心的。”
第12章 对策 “中堂,如何?” 朱厚熜在宫中接见内官,看望邵贵妃,熟悉宫中事物。 而杨廷和离开了乾清宫之后,表情一直是非常凝重。 回家的时候,见到了内阁大学士蒋冕和毛纪两个人。 目前的内阁总共四名阁臣,杨廷和是内阁首辅,另外三个人是蒋冕和梁储,还有毛纪。 当中梁储最早入阁,正德元年就入阁。 不过杨廷和是正德皇帝的老师,深受正德皇帝的信任,所以成为了内阁首辅。 蒋冕和毛纪入阁最晚,蒋冕是正德十一年入阁,毛纪是正德十二年才入阁。 在目前的内阁当中,杨廷和并不是很喜欢梁储。 因为梁储资历太深,比杨廷和更早进入内阁,且年纪又比杨廷和大近十岁。 加上正德十年杨廷和丁忧回家的时候,梁储代替杨廷和担任过两年的内阁首辅。 而蒋冕和毛纪两个人的升官路线都差不多,都是进翰林院,后来进入吏部。 担任过吏部右侍郎和左侍郎,然后担任礼部尚书,最后进入内阁。 而杨廷和进入内阁之前,担任过吏部尚书,当时吏部就是杨廷和的天下。 正德皇帝非常信任杨廷和这个老师,因此对于吏部事情很多都不插手。 所以说起来蒋冕和毛纪,都是杨廷和在吏部的老部下。 所以杨廷和更喜欢他们两个人。 南下安陆接驾的时候,杨廷和就希望留下蒋冕和毛纪帮助自己处理事情,打发了七十岁的梁储南下。 可以看出杨廷和是多么器重蒋冕和毛纪。 三个人早就有约定,因此一起进入了杨廷和的宅邸。 进入了书房。 蒋冕立马是问了杨廷和。 正德皇帝病危的时候,江彬手握重兵,在外面蠢蠢欲动。 而且正德皇帝没有亲兄弟,也没有子嗣,因此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危急。 因此确定嗣皇太急,杨廷和、蒋冕、毛纪这些内阁阁臣对于新皇都没有太多的了解。 不过经过白天的一番争执之后,所有人都明白新皇的脾气也是捉摸不定的。 新皇也是脾气很大的,并不是一个软弱的皇帝。 担心,是有的。 这些阁臣被正德皇帝折腾够呛,现在可不想再伺候一个跟正德皇帝一样性格的皇帝。 当然如果说还有一些私心,那么他们都羡慕弘治皇帝时代的那些阁臣。 弘治皇帝真是一个好人,只能是这么说。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磨难,因此性格平和,并不是一个强势的皇帝。 在后宫也只有张太后一个人。 那个时候没有权势滔天的宦官,几个阁臣之间虽然偶有龌龊,但关系整体还好。 特别是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能够团结在一起。 就像是王阳明老爹王华,资历、声望包括和皇帝的关系都很好,是完全有资格进入内阁的。 但李东阳、谢迁、刘健三个内阁大学士,联合起来抵制王华入阁。 因为他们都不愿意王华入阁,来分享他们的利益。 王华虽然是皇帝的老师,但皇帝很尊重内阁大学士的意见。 皇帝信任他们,让他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 那绝对是文臣最好的时代。 杨廷和他们也希望新皇可以跟弘治皇帝一样,尊重内阁大学士,最好把事情都交给内阁处理。 可千万不要是正德皇帝,动不动就放出太监祸害朝臣。 要不然就任性妄为,折腾朝臣。 而且正德皇帝太高武将的地位,这也是杨廷和这些文臣不能接受正德皇帝的。 “钦差队伍南下的时候,谷大用和韦霖他们私自脱离了队伍,先到达了安陆。” “我也听说了。” 蒋冕点头。 表情变得不是很好,道:“这群权阉实在是胆大妄为,无法无天。 接驾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敢私自脱离大部队。 不过中堂,怎么说起这个事情?” 谷大用和韦霖,那都是司礼监太监。 正四品的内官。 本来就胆大妄为惯了,接驾的时候脱离大部队,先去给嗣皇帝谄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们听到之后,只是大骂这群权阉胆大妄为,并没有当一回事情。 “我担心这些权阉蒙蔽圣上。” “发生什么事情了?” “刚刚圣上和我说,准备奖励迎驾的那些功臣。 这里面就有谷大用、韦霖、张锦三人。 圣上准备让谷大用担任秉笔太监,让韦霖负责东厂,让张锦担任御用监掌印太监。” “这怎么可以。” 蒋冕忍不住站了起来。 正德皇帝驾崩到嘉靖皇帝登基的这四十多天时间,杨廷和和蒋冕、毛纪三个人废了多少劲,才打压了宦官势力。 说起来这四十天的成果真的很大,但目前来说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 甚至连治标都算不上。 想要获得打击宦官阶段性成果,就需要解决正德朝时期的那些权阉才可以。 把他们解决了,才算真的治标成功。 可是那些权阉除了江彬案子牵连的人之外,其他人现在活的好好地,活蹦乱跳。 正德朝赫赫有名的八虎,除了刘瑾之外,现在基本上都活着,而且身居高位。 要解决他们还需要新皇的支持。 没有皇帝的支持,这些朝臣是没有资格对那些内官动手的。 因为内官是皇帝的家奴,不是朝臣可以随便动的。 可是还没有解决他们,新皇却要重用谷大用这些臭名昭著的权阉。 谷大用本来就是司礼监太监,如果让他担任秉笔太监,必然是第一秉笔太监。 也就是拥有批红权的顶级太监,就算比不上掌印太监,那也是权势滔天的大太监。 还有韦霖,如果让他掌握东厂,肯定会闹出大事情。 这怎么可以? “中堂,皇上年幼,容易被内宦蒙蔽,正需要我等辅政。 我们应该劝皇上远内宦,亲贤臣。 且应该进言,要求皇上惩治那些横行朝野的权阉。” 毛纪说的斩钉截铁。 打击宦官,现在是最好的机会,绝对不能半途而废。 新皇既然年幼,分不清好坏,他们这些辅臣就应该“帮助”皇帝。 “明天皇上要和内阁阁臣、九卿见面。 绝对不能同意谷大用他们的任命。” 杨廷和也有了决定。 不能半途而废。 裁汰臃肿的宦官各机构人员,打击宦官势力,是杨廷和早就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情。 明朝开国的时候,全国的宦官不过是几百人。 可是到了弘治年间,光是宦官二十四衙门,也就是内十二监、四司、八局,拥有的中高级官员,也就是正六品以上的宦官,已经有了近千人。 到了正德年间就更加过分。 宦官二十四衙门光是中高级宦官,就有两千三四百人。 而这些中高级宦官,都是可以拥有家奴的,这是他们的权力。 像掌印太监可以拥有60人的家奴,其他的太监可以拥有55人,少监可以拥有40人,监丞可以拥有30人,典簿可以拥有25人,往下的宦官也都可以拥有一定数额的家奴。 据统计,光是这些中高级宦官加上他们的家奴,人数就超过10万人。 这还是正规的。 那些权势滔天的大太监,不仅仅拥有规定的家奴,还网罗很多其他各种产业,控制海量的工匠为自己干活。 规定掌印太监可以拥有60人的家奴,其实那些权势滔天的掌印太监,家奴几百人都是平常的事情。 那些宦官的家奴,别看在权阉面前是家奴,走出去连地方官员都要看他们的脸色。 一个在权阉家里端茶倒水的,到了地方就能够对地方官员吆五喝六,指手画脚。 权阉的家奴到了外面也蓄养家奴,那可真是威风凛凛。 而且不仅仅如此。 权阉得势,还能够恩封自己的家人。 权阉的兄弟侄子,都可以封朝廷爵位。 受到正德皇帝宠爱的那些太监,他们的家人基本上都封了爵位,谷大用两个兄弟都封了伯爵。 而且这些权阉不仅仅封家人,而且他们还收一堆的义子,不仅有宦官义子,在外面也收很多义子。 每次打仗封赏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把自己的义子扔进里面,获得功劳。 说起来这些人既不是勋贵,也算不上是外戚,但却能够得到朝廷的赏赐,还能够侵占民田。 本来明朝对于有爵位的那一批人称呼为勋贵。 后来外戚封爵,就变成了勋戚。 等到现在说这些群体的时候,就会说勋戚中贵,说的就是大明朝的功臣勋贵阶层,大明朝的外戚阶层,以及大明朝的宦官阶层。 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大明朝的勋贵阶层的没落,因为他们现在只能是和外戚、中贵(太监)一起称呼。 甭管后来的网络上如何为阉党洗白,明朝宦官对于朝廷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宦官人数的膨胀,宦官势力的膨胀,到了正德朝达到了一个巅峰。 这么多人吃国家粮饷,朝廷财政当然是入不敷出。 杨廷和是一个有自己“政治理想”的读书人。 打击宦官势力,是他一直的目标。 正好来了机会,正德皇帝驾崩,新皇还没有登基。 这四十多天对于杨廷和来说,完全是天赐良机。 他利用皇位空悬的机会,以正德皇帝的遗诏名义,开始大肆打击宦官势力。 裁汰了大量无用的宦官机构人员,还打击了宦官家奴。 但现在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几个正德朝的权阉没有解决。 解决不了他们,就无法真正解决宦官问题。 只有解决了他们,才能够真正的完成目标。 因为宦官侵占民田,正德朝滥发的爵位,宦官机构人员泛滥,大部分都是牵涉这些权阉。 只有打了这些权阉,才能够让人看出打击宦官的决心。 “应该广开言路,让言官可弹劾所有不法之事。” “可。” 杨廷和和蒋冕、毛纪三个人迅速的考虑对策。 第一,绝对不能赞成皇帝对于谷大用他们的任命。 第二,一定要继续打击宦官。 第三,为了打击宦官,必须要把在正德朝低迷的言官重新动员起来。 “还有一件事情。 圣上要让袁宗皋大人官升两级,担任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中堂,你答应了?这怎么能答应。” 蒋冕和毛纪大惊失色。 吏部尚书? 这可是天官,是六部最有权力的位置。 岂能把吏部尚书让出来。 三个人之前早就有过默契,准备让南京兵部尚书乔宇担任吏部尚书。 “圣上原来的想法是,让袁大人进入内阁,被我拒绝了。 明天要阻止谷大用他们的任命,袁大人的任命不好阻止。 且打击宦官,需要袁大人的支持。” 杨廷和是内阁首辅,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击正德朝的那些权阉,袁宗皋属于可以争取的人当中。 有了袁宗皋支持,更容易影响新皇的态度。 如果新皇一直不表态,那么想要打击正德朝那些权阉就非常困难。 “好。” 蒋冕明白了杨廷和的态度。 但蒋冕心中对于新皇开始有了新的评价。 两个提案,要么答应袁宗皋的任命,要么答应谷大用这些权阉的任命。 这是逼迫内阁做出选择。 如果不通过袁宗皋的任命,那么朱厚熜就要任命谷大用这些权阉。 其实任命这些权阉,朱厚熜都不需要通知内阁和朝臣。 “先回去吧。 明天的事情更重要。” >>>>点击进入搜索【明朝大昏君】继续阅读<<<<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