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节选


第 一章 缘起
梁城
子时,夜深人静,偶有一两声猫叫传来,两名更夫自东街行过来,一人敲着手里的铜锣,一人喊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二人临时替补,到了这时刻,困意上头,脚步逐渐拖沓,正是哈欠连天时,头顶忽然一阵阴风卷来,接着数十名黑影一闪而过。
吞下最后一个哈欠,两人一惊,而那猫叫声也越来越凄厉,似百爪挠心,令人头皮发麻。与此同时,旱了数日的梁城,辟出一道惊雷。
梆锣落地,又是一响,两人在无风无月的夜里对上目光,神情不安。
最近不太平,皇帝垂垂老矣,太子却还未定下,不论是朝中大臣,还是街头巷尾的百姓,皆是议论纷纷,朝中大臣尚可上奏进言,百姓们却只能惴惴不安地等着。
老皇帝膝下有四子,若按性情,功德,胸怀,当属二皇子配其位,可老皇帝对他这个儿子,却是不待见,反倒心仪大皇子,而大皇子的名声与作风,众人都颇有微词。
老皇帝对大皇子“情有独钟”的原因十分简单,大皇子的娘,乃是如今最受宠的贵妃娘娘。
朝中风向,素来瞬息万变,但这几年来,因为太子一事,早已形成两派,一派归麾到大皇子,一派拥护二皇子,不过由于老皇帝宠爱加持,肯尽心尽力效忠二皇子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即便没有明示,朝中局势如何,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如此一来,二皇子越发不得势,眼看父亲这般偏袒,也逐渐心灰意冷。
立太子的圣旨下来,不出所料,果真是大皇子,当然有激愤者,不过声息太弱,锣鼓喧天,瓦釜雷鸣,无人听得到。
然,眼看着册封大典马上便要举行,却是传来消息,匈奴攻破了边境一小城。
匈奴屡次侵犯,屡次被当朝第一大将军卫承平压制,但由于卫承平年岁已大,身体抱恙,不得已返京养病。
他的儿子卫青,继承父职,前去驻守边境,但到底年岁尚小,经验不足,加之匈奴阴险,竟是放了暗探在军中,这才被钻了空子,而今消息一出,满堂皆惊。
卫承平拖着病体上朝觐见,主动请缨前去边境,但话音刚落,喷出一口鲜血,正是急火攻心。
而边境那厢,匈奴人得势之后,竟是越战越勇,眼看着紧挨着第二座城也要攻破。
急报接连传回,情形越发严峻,如此这般,必得派人前去支援,可是派谁呢?
大臣们议论纷纷,互相举荐,但皆不能让皇帝满意。
最后,二皇子竟是于众人之间站了出来。二皇子多年习武,身姿挺拔,声音不大,可是说出口的话,却是让满堂静了。
“父皇,儿臣愿意前往边境。”
皇帝用那双混沌老眼,打量着他这个儿子,喜恶并不是没有由来,他因为贵妃而宠爱大皇子,自然可以因为二皇子的娘——淑妃,而不待见二皇子,如今瞧着这张与淑妃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容,他心头狠狠一跳,竟说不清是厌恶还是痛恨了。
最终,老皇帝眼睛一闭,竟是准了。
率先出声反对的是当朝宰相黄绪,黄绪反对,实属意料之中。
贵妃娘娘乃是他的胞妹,他拥护的是哪一方,自不用说。若是真派二皇子前往边境,输了无非是问罪罚禄,可要是凯旋归来,就不单单赢得是仗了。
到时候,大皇子当选太子之事,难免会受到波及。
黄绪与皇帝的牵绊不仅是贵妃一层,另一层,两人年轻时,曾是上过战场的兄弟,彼此之间的情谊非同小可,而对于黄绪近几年越发张扬的作风,皇帝也仅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听了黄绪的一番反对的言语,皇帝的态度却隐晦,不置可否,僵持了片刻,当朝的徐太尉站出来,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对于二皇子亲自前往边境,他觉得可行。
近几年,民心涣散,加之匈奴猖獗,若还依照以往的策略来对抗,难免会使边境的士兵生出疲态,而且当下的情况对本朝十分不利,更应派遣一位有威望的人前去,来以此鼓舞士气,而此人,恐怕也非二皇子莫属了。
黄相冷笑道:“派皇子去,岂不是更让那帮蛮人笑话!难道我泱泱大国没有别的栋梁之才了?”
徐太尉回道:“二皇子文韬武略,如今主动请缨前去边境,更印证了二皇子心系国家,心系百姓,边境艰苦,若是历练一番,今后岂不是对我朝更加有利?”
黄相还欲再说,龙椅上的皇帝沉声道:“此事就这般定下了,退朝吧。”
时局紧迫,皇帝口谕一下,二皇子立即出发,半个月后,捷报传来,大胜。
朝堂之上,有人欢喜有人忧,原先拥护二皇子少之又少的几个人,信心大增,认为如此一来,太子之位,皇帝定要重新考虑,不然难以服众。
大皇子与黄相,在皇帝跟前,虽对二皇子赞赏连连,可下了朝堂,二人脸色均有些发青。
由于二皇子尚在边境,连册封大典也往后推迟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