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全文

小说:七一和尚 类型:军事历史 作者:七一和尚 角色:梁晋东梁晋菡 军事历史《七一和尚》,主角分别是梁晋东梁晋菡,作者“七一和尚”创作的,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如下:一声清脆的声音从梁府客厅传来,伴着一声怒吼“王八蛋,真是王八蛋”此时的梁仲清很生气生气,满脸怒容,正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地上已经被摔了两个杯子从来没有人看到文质彬彬,待人有礼有节的梁老爷如此生气过坐在一旁的丽荣及两个妾室也是愁容满面“仗着自己有个官身便如此的欺压百姓,我梁家也曾是名门之后,会怕你?”......三天前,唐止敬(唐兴舟之子,唐兴舟已从西安调任延安府做知府),挺着便便的肚子,左...

第7章 平静的日子 在线试读


正月已经过去,各地恢复如常,老百姓又在忙活着谋划自己一年的生计。

当官的依然在谋算着自己的政绩。

应天府的天老爷还是在日复一日的盘算着大明江山的永固。

一月以前的西安将军府事件仿佛对所与人没有任何的影响。

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西安府南边的太乙山上悄悄的多了一座不知名的庙,里边供奉着一男一女两座雕像,经常有人去烧纸祭拜。

安宁的生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易得来,所以从上到下,只要生活过得去,就没有人想着一定要站在人群之中做一个异类,被别人排挤,被暴力打压,只想过一些寻常的平静日子。

对于葭县白云山和延安府一家梁姓的大户人家来说,这十五年确实是过得非常平静。

葭县白云山白云寺,经常会出现一个眉毛和胡子花白且长的一个老和尚,后边跟着一个走路都好像不太稳的小和尚的场景,两人年岁相差在外人眼里看来至少得一个甲子以上。

就这样走着走着,小和尚越来越高,老和尚越来越矮,后来竟然隐隐有小和尚超过老和尚的趋势,两人的行进顺序也开始换成了小和尚在前,老和尚微笑着跟在身后。

延安府梁仲清家大院,经常会有一个小女孩叽叽喳喳,四处嬉戏,然后藏起来嚷嚷着让大娘二娘三娘还有爹爹去找她。

众人也是经常带着丫鬟寻找着小姑娘,明知道她藏于何处却从来假装看不到。

就这样一日一日,小姑娘也越来越出落,只不过这个小姑娘在这期间不仅仅在家人的熏陶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有一点她对武艺着实是非常感兴趣,及笄之年竟也是练得一身出色的本领。

......

洪武二十九年五月的一个清晨,梁仲清坐在院子里的一张摇椅上,眼睛微眯,笑盈盈的看着不远处正在练习一套剑法的女儿。

这些年间,要不是这个小姑娘在女红等其他方面的技艺也不差,他都要怀疑当年那个叫静心的大师是不是给他留了一个男孩儿。

但就是这样,他也是把自己所学的不多武艺以及祖传压箱底的剑谱一股脑的全部教完。

这丫头也真是争气,长江后浪推前浪,他这把老骨头最终竟是过招时无法在女儿的手上讨得便宜。

一声娇呵,飒爽的身影离地而起,“刷刷刷”三下,剑身上便多出三朵海棠花朵,人影未动,剑身一抖,三朵花便再次向空中飞去,又是几个剑花,空中多了片片红粉相间,明媚动人。

等到女孩儿落地,梁仲清笑道:“好了,晋菡。再让你这么练下去,咱们家这几株西府海棠怕是今年结不了果子啦!”

梁晋菡将宝剑归鞘,轻提手中,转身也笑着袅袅婷婷向梁仲清走来。

一身紧身素衣与身后的红粉相衬,幽姿淑态尽显,随着步伐,发丝和裙袂荡漾着,玉骨冰肌,与海棠无异。

“爹爹,你看我刚才练得怎么样?有没有一代女侠的样子?”梁晋菡笑嘻嘻的问着梁仲清。

“嗯,你不就是个女侠么?哈哈。但是你妈妈她们可不喜欢你当个女侠,今天她们估计还得盯着你抄写簪花小楷,还有去继续那个没有完成的刺绣!嘿嘿,要不要爹爹到时候找个理由把你解救一下呀?”梁仲清笑道。

“才不要呢,我才不要欠爹爹你的人情。而且那些活计我也是很喜欢的呀,只要妈妈她们高兴,我哪里有不高兴的道理呢。”

“就像爹爹你一样,看着现在跟我过招已经打不过我,就放弃啦,但是打心底里却是非常高兴的吧,哈哈”,梁晋菡此时不忘记揶揄一下这个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爹。

晋菡头上被梁仲清伸手弹了个脑瓜崩:“哈哈,对对对,你说的对,爹看到你这么厉害,心底里高兴的很呢。”

梁晋菡立马微蹙眉头假装到,“哼,我不理你了,我都这么大了,你还要弹我脑瓜崩,将来额头鼓起来没人要,我就一辈子在家赖着你和妈妈们。我现在就找妈妈去告状”,说完转身就朝着妈妈们所在的房间走去。

梁仲清也是一阵哑然,哈哈笑道:“傻闺女,照你妈妈们的想法,你一辈子嫁不出去,陪在她们身边她们才欢喜的要命呢。哈哈哈。”

“反正我是不理你了,哼。”

看着女儿的背影,梁仲清感慨到,这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能有这么好的一个闺女。又思绪缥缈到十五年前,想起那个大师的话,想着未来有没有可能再多一个这么好的儿子......

是夜,梁仲清辗转不能入眠,想着心事儿,然后轻轻推了推身边躺着的丽荣,丽荣侧身过来张大眼睛道:“又想哪门子事情呢,这么大人了,也不知道害臊。”

梁仲清懵了一下及时反应过来,“嘿嘿,再大的人,看到夫人也会蠢蠢欲动呀,我可是老当益壮,不信夫人试试”,说罢便开始不老实起来。

......

一炷香时间,丽荣轻伏在梁仲清胸前,双颊绯红,梁仲清伸手揽着她的肩膀。

梁仲清缓缓开口说道:“丽荣,你还记不记得十五年前的静心大师?”

“嗯?当然记得。”

“当年我们夫妻求子不得,幸得天降机缘,这么多年,我们恪守当年的诺言。如今晋菡已经及笄,长成大姑娘了。”

“但是我心里总想着当年大师所讲的话,想去看一看另外一个男婴现今如何。”

沉默一会儿继续说到,“这不仅仅是想着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再多一个儿子,心底里更是想着,如果机缘到了,晋菡就会多一个骨肉亲人。所以最近心里边总是感觉有些事情需要做,却不知道如何去做。”

丽荣抬头望着梁仲清的脸,然后轻声道:“其实这么多年,我也是想着如果有机会,还要亲自拜见静心大师才好。只不过无奈于实际,一旦相见,恐怕难以自已,忍不住去看另外一个可怜的孩子。”

“嗯,是的。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孩子们也都长大,晋菡在我们身边,她是一个听话贤淑的姑娘,我想在静心大师身边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差。实在不行,我们过几日去趟白云山,就当去烧香还愿,你觉得如何?”

“听你的安排”,丽荣当然是从心底里想去的。

......

白云寺,一所禅房内,慧明大师在静坐,手中捻着跟着自己几十年的念珠,旁边一个小和尚坐在案几前,认真的抄写着经文。

小和尚抄了好一会儿,然后抬头问到师傅:“师傅,你说这《大智度论》中所讲‘所谓四种兵众、宫殿、城郭、饮食、歌舞、杀活、忧苦等’,世间真有如此多的变幻么?”

慧明停下手中的动作,睁开眼睛,望向静冬,“我佛中有应化身一说,所谓应化身即为为了普度众生,而应对不同状况让自己的身体发生不同变化。观世音菩萨修得应化身三十二,度化三十二类不同根性之人,所以,你觉得世间有多少变幻?” (此处借得刘祖清原创《<楞严经>观世音普度三十二类众生》部分)

静冬小和尚仍是不算特别明白,只是不好多问。师傅从来没有对自己如何严厉,但是心中也是不忍多去询问,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在抄写经文中去感悟。

这些年,除了师傅,他和寺中其他人接触的并不算多,尤其是那些比自己年长很多却喊自己师弟或者师叔的人,总是不知如何去应对。

反观师傅却是非常坦然,日日把自己带在身边,就连练武,也是在所有人都结束以后,还会再单独给自己教一套与寺中武功路数不一致的功夫出来,而且好像自己的武艺要高于其他同门。

静冬小和尚低头继续着抄写,只是脑海中不断想象着师傅方才所说的三十二不同根性之人,他自小到大就在寺中,极少下山,接触的人也不多,对世间的了解大多局限于寺中香客的口中。

“如果真有三十二不同根性之人,那可是多了去了。但是我看这庙中烧香的香客们,大多都是一个样啊,拜佛祖的时候都是那么虔诚”,静冬嘴巴里嗫喏着。

慧明大师也不再说什么。

门外急匆匆走来一个和尚,到门口恭敬行礼起身:“慧明师父,前院庙中来了一对香客,提出来要见一位静心的大师。弟子们想来想去不曾识得,想起好像以前您身边有过一位静心师父,故而特意来叨扰您。”

慧明睁开眼睛,手指微动,心中了然,而后起身,静冬小和尚也抬头望向师父。

“静冬,你随师父来”

话音一落,便向前殿走去,身后跟着十几年如一日不曾怎么分离的小和尚。

梁仲清夫妇正在纳闷,偌大一个白云寺,怎么可能没有人熟悉静心大师,要不是有人要去有请方丈核实,差点就要怀疑当年的静心大师并不是大师,而是个行走江湖的骗子?

忽听得一声“阿弥陀佛”,殿门走进一个白眉白须的得道高僧,面容慈祥,和佛祖无二样一般。

二人再定睛一看,心中一阵猛颤,高僧身后竟是跟着一个与自家女儿年龄相仿,容貌虽不至于一模一样,但极其相似,眉清目秀,高挺鼻梁,唇齿间可不是就像自家的晋菡的少年僧人,心中哪会再去疑惑。

当下也不敢表露太多,双手合十向慧明施礼到:“见过方丈大师。”

慧明也微微颔首,“施主不必多礼,方才听人通报,老衲已然对二位施主所求之事了然于胸,二位也无需多言。”

“自当如此,自当如此”,夫妇二人自然也是听懂慧明所讲话语。

慧明继续说道:“老衲近二十年只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法号静心,即是二位口中所找的静心大师。可惜的是静心跟我的时间较为短暂,十五年前也是自本寺出门云游,想必自是能够有一番成就。今日二位施主恐怕是无法了此心愿,只能等将来如有机缘,才能见到他。”

稍一做停顿,慧明抬手朝向旁边的静冬,“第二位徒弟便是老衲身边的静冬,从老衲收为弟子开始,算算年月,恰巧一十有五,从襁褓婴儿开始至现在,亦是与我佛有缘。今日能与二位施主相见,想必也是和二位有缘。”

静冬听师傅这样讲,也向梁仲清夫妇恭敬施得一礼,“见过二位施主”。

夫妇二人虽然已经激动不已,但明白肯定不能表露出来,赶忙回礼。

“静冬,你回去继续抄写经文吧,我与二位施主再交谈一阵。”

等到静冬出门走远,慧明和尚让座给梁仲清夫妇,再次说道:“当年,静心所做选择及其原由,均已跟老衲讲明。所以今天二位出现,我自然是要了却二位的心愿。”

“多谢大师”,梁氏夫妇再次颔首谢到。

慧明继续讲到,“众生皆苦,静冬徒儿兄妹二人亦是如此,故而老衲将静冬带在身边亲自调教,个中心情想必和二位施主无二。”

停顿一下继续说到:“只是以前机缘未到,故而未曾与施主二人相见。今日之后机缘如何,老衲依然不敢妄断,只能是将行将看,一切皆有定数。所以二位施主也不必过多挂念,今日因明日果,善因终会有善缘,善缘终会有善果。”

丽荣听到此话,禁不住红了眼眶,只想着苦命的孩子还要经历着不可知的事情。

梁仲清却明白了此时不是机缘所在,便回话到:“谢大师指点,今日得见一面心中已经是满足了。等到回到府中,自是仍要给大师、静心大师以及静冬小师父多多上香祈祷。”

慧明听到,摆摆手,也没拒绝也没同意......

梁仲清夫妇心事了却,下山去了。

夜晚油灯微亮,慧明和尚依然在打坐,手中念珠发出轻微的响声。

不远处的床榻上,静冬小和尚又按照师傅所教的区别于寺中的功法,让腹中真气于周身游走一遍,头顶冒着氤氲的气体。收功后,自是感觉浑身通透。

察觉到静冬一套真气已经流转完毕,慧明和尚睁开眼睛,向静冬说到:“静冬。”

“师傅”

“今日你所问道的问题,你还记得么?”

“师傅,自然记得。刚开始还不明白世间变幻到底是所指什么,因为徒儿觉得既然是世间万物,它自然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哪来的变幻?”

“后来想到菩萨的三十二化身,想必是因为世间万物虽然实际存在,但是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世间的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发生改变而改变,面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心归我佛。是这样理解吧,师傅?”

“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同一事物都有可能不同,评价也有所不同。而我们只能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本心,心的朝向,就是你要到达的方向。心向善,则会善,心向恶,则会恶。当然,你刚才讲的是你的理解,师傅不能将师傅的理解强加于你。否则,你的世界和师傅的世界岂不是一模一样?”慧明慈祥的望着静冬。

静冬也大概听懂慧明所讲语义,然后道:“多谢师傅指点。”

慧明继续说到:“你自幼便随为师于这高山之中,不谙世事,对外界的事物了解自然也不会太过于熟稔,对经书所讲,自然也不能有太深的心得体会。”

“世间万物,变化繁杂,就似一年四季,你感觉是春夏秋冬,但是春夏秋冬之间,万物的具体变化却是从来不一。”

静冬点头认同。

慧明继续:“要想真正了解,必须身在其中,只有躬身入局,才能真切知道,事物的真实变化是怎样,大概判断未来的结果又会是怎样。”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了万物于胸,然后才能引导世人心向我佛。”

静冬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师傅所讲,其实就是经验二字,自己一身所学,从来没有去印证过,之前自然有很多疑惑,可是将来有机会印证么?

慧明大概猜出静冬所想,紧跟道:“为师想让你出世修行,解你心中所惑。”

静冬心中大震,满是不舍,“师傅,我......”

慧明大师摇摇头,并不是对静冬不满,而是示意他先不用早下决定。

房内沉默一会儿,慧明继续说到:“明日起,你即可下山先行还俗。去感悟下为师方才所言,也去体会下世间幻象。记住,心存万物,但是一定保持本心。”

静冬起身恭敬的向慧明磕头,等到抬起身来,脸上已是挂满泪珠。

慧明也没有去扶他,认真的看着静冬,“跟着为师十五年,师傅今日告诉你你俗世之姓为梁,父母早亡。下山后你可以自称梁晋东,山西的晋,东方的东,你从你脖中所挂物件也能看到。将来时机成熟,你可自行选择是否再入佛门......”

静冬再次重重的叩首。

......

翌日,一个小和尚背起行囊拖着双腿下山了,身后一个老和尚远远的望着他的背影,直到看着磕过头转身走远的小和尚变成一个黑点,直到消失不见。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