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节选


第1章 危难时刻
汉建兴二年,十一月初五,帝崩于未央宫,国大丧期
汉大行皇帝的梓宫停放于皇宫建威殿,四周都是横幅,一片素白的世界。
宫殿内外,身着白甲的宫禁卫士站立着。
宫殿内,文武百官、列侯宗室沉浸在悲痛之中,不少人面前的地砖被泪水所浸湿。
大行皇帝的皇后张氏跪在梓宫旁,面带悲痛,在其左下方,宗室,也仅有的两位宗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
值得提出来的是,按照汉制,皇子封王,最低一郡之地,改郡为国,皇子成年必须就国。
可如今的鲁地、如今的梁地都不在季汉的手中,而在死敌曹魏手中。这也就是开了历史上虚封的先河了。
在张皇后的右下方,如今季汉的真正的掌权人——汉丞相、录尚书事、假节、益州牧、武乡侯诸葛亮刚刚平定南中叛乱回来没多久。本来他是打算在年底率领大军班师回朝,但在九月末接到急报,说刘禅病危,急急忙忙在数千人的护卫下赶回成都,见到了刘禅最后一面。
刘永此时泣不成声,但内心却是异常激动。
“我还能活第二世啊!”刘永心中想着。
在如今的鲁王刘永的身体里,是一个来自几千年前的灵魂,在原本的世界里,他叫林焱,帝都大学最为优秀的理工硕士生,同时他还是一个历史发烧友,最喜欢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因为一次闪电击中了他,等他醒来的时候,不是像巴里艾伦一样拥有闪电的速度,而是回到了三国时期,也是附身在刘永身上,但是就像历史上一样,他最后是跟随自己的阿斗长兄一起到了洛阳,在洛阳终老。
如今他又回来了,而不同的是,这一世自己的那个便宜兄长因病早亡。
烈祖昭烈皇帝刘备共有四子,长子刘封,并非刘备亲子,原来姓寇,在荆州失守时,拒绝引军去救关羽,后来曹魏攻打上庸三郡,兵败逃回成都,在诸葛亮建议下,刘备下令处死刘封。
刘备二子,大行皇帝刘禅,字公嗣。昭烈皇后甘氏所出,章武三年继位…………现在已经驾崩。
三子刘永,字公寿,庶出,(生母不知),年方十五岁,章武元年封鲁王。
四子刘理,字奉孝,庶出,(生母也不知),年方十岁,章武元年封梁王。
如今刘禅去世,挡在刘永和那张所有人梦寐以求的皇位之间的墙,塌了。
如今是多事之秋,按照这个时代的人的想法,国君应当是长君。如今刘禅已去,毫无疑问,刘永是最佳的人选。
不过自己能不能继承这个皇位,还要看那个真正掌权的男人。
想到这里,刘永看向了诸葛亮,可能是心有灵犀,也可能是巧合的缘故,诸葛亮也看向了自己,刘永看到那双眼睛,非常平静,但却洞悉一切,深邃如海。
诸葛亮看着刘永,点了点头,以示行礼,刘永也点了点头以示行礼,然后刘永连忙低下头去,躲开了那双眼睛,诸葛亮看着自己的时候,仿佛看穿了自己的心底,看出了自己的对皇位的那种欲望。
“他…………会拥立我吗?”刘永心中在想。
二十三日,葬大行皇帝于南陵,群臣商议后为刘禅上谥号曰孝怀皇帝。
………………………
锦里,顾名思义,繁华的居住之地。位于南城的地方,大半的蜀汉文武公卿、列侯勋贵以及两千石官员都居住于此。鲁王府、梁王府都坐落在这里。
二十九日鲁王府书房
刘禅大丧之后,刘永就躲在府内,在鲁王太傅兼领谏议大夫尹默的授课之外,整天捣鼓新的东西。
刘永拿着手中的笔,在蔡侯纸上笔走龙蛇,只见图纸上,一个新式的农具逐渐形成。刘永画完后,用后世通用的字体——楷体写下——‘曲辕犁’。
忽倏间,房门外传来一阵“咚咚”的脚步声,随后一个英武的少年履步入房中,见到刘永在写着画着,向刘永说道:“殿下,我从父亲那里头偷听到了一些消息。”
刘永放下了手中的笔,看向了眼前的青年,“文然,那你说说吧!”
面前的少年名叫杜祯,是如今的蜀汉九卿之一的太常杜琼之子,和同郡的柳隐等人相交,和刘永关系也很好,比刘永大了三岁。
“殿下,”杜祯看了看周围没有人,走到刘永旁边,小声说道,“据我父亲谈话的交谈之中,好像在大行皇帝晏驾前,曾令黄门侍郎董允拟旨,以殿下为皇太弟,并非立现在的皇长子刘璿。当时丞相也在场,据说是丞相驳回了大行皇帝的诏书,言明国无长君,势必动摇国家根基,大行皇帝不得不同意立殿下为皇太弟。”
杜祯说到后面的时候,面色有些严肃。
刘永听到后面的时候,脸上的一阵杀机。他当然知道杜祯后面话的意思。
现在不是宋明时期,宰相没有权利驳回诏书的权利,这样不顾皇命,这是只有权臣才会做的,在秦汉以来,做了权臣的,上一个是曹丕,在上一个是他的父亲——曹操,还有上一个是……………董卓。
诸葛亮,他到底是真心为了蜀汉,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显示出自己才是真正掌控蜀汉的人。这位名臣,真的如史书上记载的一样,没有一点儿私欲吗?
每一个皇帝或者准皇帝,对于这样的有能力的臣子,而这个臣子又身居高位,而且掌握实权的权臣是非常忌惮的。
自己到底是应该高兴,还…………………:
丞相府内,丞相领益州牧诸葛亮正和鲁王太傅尹默交谈。
“尹公,公受昭烈皇帝之命,任鲁王太傅辅佐鲁王,至今已有七年,观殿下其人如何?”诸葛亮坐在座席上,轻轻摇着羽扇,带着淡淡的微笑,看着对面喝茶的鲁王太傅尹默问道。
尹默放下茶碗,看着对面那张带着微笑的英俊的脸,心生一阵感慨。
当年昭烈皇帝驾崩,主少国疑,南中数郡叛乱,北方曹魏陈重兵于边境,曹魏国内的三公九卿当中的司徒华歆、尚书令陈群等人分分写信给他,劝他举国归顺曹魏,国内的益州本土派也乘机发动,劝诸葛亮举国归顺曹魏。
虽然各为其主,但是诸葛亮和北方世族的还是有书信的来往,包括上面提到的几个人。
就连刚刚恢复和平的东吴也在夷陵陈兵,心怀不轨,朝中人心惶惶,民心不稳,蜀汉处于亡国的边境。
然而诸葛亮靠着自己的高超的政治手腕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先是派出邓芝,和东吴修好两国关系,命令镇北将军魏延在汉中严阵以待,自己率领大军亲自前往南中平叛。在做这一切的同时,内抚百姓,鼓励养蚕植桑,开垦农田,积蓄粮草,打造军械,使得蜀汉逐渐恢复了夷陵之败后损伤的国家元气。
所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如今蜀汉安稳的外部环境和逐渐稳定下来的内部环境。虽说尹默和太常杜琼等人皆是益州本土派的人,但他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手段。
诸葛亮坚持在蜀中依法治国,不论是对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本土派只要犯法,坚决处置,绝不徇私枉法。就像之前的廖立因触犯了律法,被贬黜到汶山郡,因此益州本土官员都对诸葛亮心服口服。
季汉因此也渐渐的从战争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