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节选


第1章 江城二中
江城二中的报栏里张贴着红底金字的高考喜报,报栏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
第1名,周畅,总分721分,京城大学
第2名,徐敏,总分702分,沪江大学
......
第298名,周军,总分370分,宜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等学生们走得差不多了,多多同学来到报栏前找自己的名字。昨天多多同学通过168声讯台查到自己考了270分,听着又好像是370分。他从最后一名周军开始往前看,然后又从第一名周畅往后看,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看来是270分。
江城二中,市级示范中学,江城县最好的中学。
今年有678人参加高考,录取298人,录取率43.95%,其中本科录取率50%。按照惯例十一前还有一批补录,录取率将达到44%,再创历史新高。
多多同学不是这所学校成绩最差的,但绝对是最努力的学生之一。
江城二中在县城的东郊,多多家离学校三公里,他每天早上六点半骑车到学校早读,晚上九点半下自习骑车回家。高中三年风雨无阻。
去学校的那段路是砂石路。县城正在搞建设像个大工地,每天无数辆拉着砖瓦砂石的拖拉机嘶吼着折磨这条路,月光下的路面看着平整,其实内部已经被掏空,自行车前轮经常陷到砂坑里,多多和同学们就被摔得人仰车翻。引得后面车上的同学哈哈大笑,一不小心哈哈大笑的同学也是人仰车翻。
江城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到雨季这条路面就像沼泽地,看似一个小水窝,踩进去却是个齐膝的水潭,学生们的衣服鞋袜湿了只能在教室里发抖。少年们凭着身体好,到下自习时靠自己的体温基本上能把衣服鞋袜“烘”干。突然哪天早上爬不起来才知道自己生病了,在床上睡一两天又能生龙活虎。
多多同学坚信教学楼走廊里挂着的那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所以多多非常努力。他不耻下问也能不耻上问,老师再忙也会解答多多的“问题”,只是老师经常在心里叹息,为什么相同的题型换个问法就不会做呢?
空荡荡报栏前只有多多一个人,他流泪了而且是泪流满面。
多多顶着七月的大太阳,摇晃着推着自行车走出校门,他深一脚浅一脚。终于晕倒在滚烫的砂石路上。
学校门口饭馆,范老板从饭馆里冲出来拦下来往的拖拉机,抱起多多把他放在饭馆的方桌上,夫妻俩又是掐人中又是扇扇子。范老板家的女儿英子在冰水里拧了个毛巾敷在多多头上。
“多多这孩子没考上吗?”老板说。
“学校里就数他最用功了!”英子说。
“唉,如果你有多多一半用功,你今年能考上重点。”老板娘瞅瞅英子说道。
多多缓缓地恢复了一些意识,眼皮有点重,光线有一些刺眼。耳边的声音有点熟悉又有一些遥远。
我正在集团会议室开会呢,怎么会到了这里?
多多睁开了眼,饭馆的万年历显示1998年7月31日,星期五,农历六月初九。
多多每天中午都在这家饭馆吃饭,他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范老板一家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也就关照多多同学。2000年高考前一晚饭馆突发大火,准备参加高考的英子被严重烧伤,一家离开这里后再无音信。
此时多多看到范老板一家,看到安然无恙的英子。多多知道自己穿越了。


第2章 要求复读
资质平平的多多同学,从基层开始做起,经过20年的打拼成为正兴集团的高管。这是一家覆盖金融、房地产、教育的大型企业集团。
穿越回来的多多从方桌上坐起来,发了一会蒙。
“多多你醒了?”还在上高一的英子惊呼起来。
一家人又是一阵忙碌。
范老板蹬着三轮车把多多送回家,英子也跟着三轮一起。
多多的爸爸刘铭,母亲张倩,妹妹刘华都在家。听到范老板的诉说,惊得不敢再责备儿子,对范老板父女千恩万谢。
多多说:“爸妈,我决定复读一年。明年一定考上好大学。”
刘铭是县教育局的副职。他吃了一惊,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多多只知道死读书,虽然很用功但是“脑子笨”,学习不讲方法。虽然非常努力成绩却非常差。为了提高成绩,三年来他想过无数办法,甚至私下里请二中的骨干老师给儿子“开小灶”,都没有任何效果。
比如历史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会多多唐朝建立的时间是618年,还为他编了口诀“见糖留一把”。噢,考试的时候题目变成“公元618年_____朝建立”。多多冥思苦想起老师的口诀,写成“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碍于刘铭职务特殊,老师才忍住没有发飙。
倒是女儿刘华,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老口总算找到点心理安慰。
刘铭知道儿子平时没有主见,这次居然主动要求复读,看来傻孩子有傻劲。
8月1日,多多骑车去学校报了复读班,成为一名高四学生。
多多在后世在商海和职场摸爬滚打20多年,智商和情商早已历练成“人精”级别。
复读理科班六个班,文科班只有一个班。多多报的还是文科班,108人挤在一间大教室里,58名女生,50名男生。每张课桌的书本码得像碉堡,复读生只能在书后过过“垛口”看到黑板。教室里四个吊扇咯吱咯吱地转着。黑漆漆的水泥地面散发出一股熏人的味道。
文科复读班的班主任是姚老师,他在黑板前挥舞着拳头激励大家:失败不可怕,怕的是失败后一蹶不振。我们是为了荣誉而战,为了出人头地而战。
姚老师是多多高中时的英语老师,他还是蛮喜欢多多同学吃苦耐劳的学习精神,于是任命多多担任学习委员,刘大方担任班长。
作为新任的学习委员,多多同学上台发言。
“同学们,成绩已经属于过去。让我们在班主任姚老师的带领下,查细节、摆问题、找方法、补措施、创实效。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成绩提高上去,争取明年每个人都能上大学,不辜负姚老师的期望。作为学习委员,我在此表态,我将严格以身作则,各科成绩前入班级前......十名。教室里的每座”碉堡“后响起了热烈掌声。
姚老师看向多多的眼光完全变了,这还是那个只知道埋着读死书、死读书的刘多多吗?
可能是被高考成绩打击了吧,多多同学在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努力,性情突然发生较大变化 也算正常,难能可贵的是多多变得有信心和有决心更是好事。姚老师这样想。
文科复读班很快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


第3章 袁芳
今年的文科复读班也是人才济济。
班里高考总分第二名的是490分的新兵同学。阳光帅气的男生,性格开朗活泼。这个成绩已经够录取二本院校了。他觉得学文科没啥前途,今年改学绘画,明年的目标是国美。
班里高考总分第三名的是455分的方俊同学。
班里高考总分最后一名的是98分的吴敏同学。
班里高考总分第一名的是505分的袁芳同学,她也是今年所有复读生里高考分数最高的。
袁芳长得清秀苗条,瓜子脸,齐耳短发,平时穿着一身蓝色水洗东薄牛仔,不苟言笑的样子。偶尔笑的时候俏脸上会露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不足之处是身体有些单薄,男生私下给她取了个外号“飞机场”。倒是符合后世漂亮小姐姐的形象。
袁芳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是满分,语文和数学尚可,英语却只考了50分,导致没有被她理想的学校录取。她明年的目标是一本前部院校,力冲清北。
袁芳的父亲袁和平是县建行的副职。那个年代越是大领导越朴素,多多的爸爸刘铭跟袁和平虽然不在一个系统,两家却都住在春秋苑小区A栋,袁家住605室,刘家住对面的606室。两家非常熟悉。
老袁和老刘两位同志经常到农贸市场买菜,他俩蹲在菜摊边就是两普通大叔,当然有时还能碰到买菜的童县长。三个人就在市场里边挑菜边唠家常,有时候也聊工作。不像后世谈工作必须到办公室,又是请示又是汇报的。
干部如此,干部的子女当然没有特殊。袁芳每天也是骑着自行车往返学校,遇到雨雪天也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里推车蚁行。有几次袁芳向擦肩而过的多多同学投去求助的眼神,多多同学毫无怜香惜玉的动作甚至是表情,气得袁芳牙疼。
多多跟袁芳是高中同班同学。
开班典礼上多多的发言让一直低头看书的袁芳抬头了好几次。在她印象中多多属于很“闷”很傻的那种,在班级里几乎没有听到过他发声。多多的这次发言变化真的很大,感觉比他爸说话更有条理。
多多同学的高考成绩在文科复读班里算中等吧!
开班典礼上,多多的发言确实震动了全班。
那时候的课堂都是老师一言堂,一节课名义上是45分钟,正常情况下老师要连续喷55分钟,直到下一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才依依不舍地从讲台上离开。然后下一节又是如此,学生的肾都快被憋坏了。学生极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只有两种情况例外:
一是开公开课。县教育口的领导和兄弟学校专家来听课。因为有教学互动的环节,必须有老师问和学生答。此时少数内定的学生才有机会在课堂上按照标准答案发言。不过公开课是应届班的专利,复读班的教室在学校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位才有为所以公开课不会放到复读班。
二是特殊情况。比如老师发现某学生在课堂上已经神游天外或是灵魂准备出窍的时候,会故意提些刁钻古怪的问题让他作答。学生就会从桌位上站起来一脸蒙逼的样子,其实嘴里还是发不出声音。
在课堂上学生除了回答问题几乎就没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在复读班这个特殊群体里,老师和家长认为他们应该夹起尾巴“戴罪立功”,高三的学生认为他们是“败军”,连“败军之将”都算不上。不应该跟他们应届生抢明年的录取名额。其实在扩招之前,县城高中的大学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多甚至更低,绝大多数人都要参加复读。
没有学生能当着全班的面信誓旦旦逻辑清晰地讲话几句完整的话。在男生见了女生都要脸红的年代里,加上复读异常枯燥,多多成了众多女生欣赏的目标。


第4章 摸底考试
在高三的应届班级,一般是由成绩最好的学生担任学习委员。
复读班却是个例外,学习委员的主要工作是收发作业和试卷,帮老师统计分数等等。同学们只要向学习委员学习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就可以。
国庆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三,文科复读班迎来了第一次摸底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重新排座位。
中秋节时刘铭跟袁和平又在农贸市场遇到了,两人热情地交流了袁芳和多多的学习情况。
老刘握着老袁的手说:“我家多多不讲学习方法,你家闺女一定要帮帮多多。“
老袁爽快地答道:”没问题,没问题!“
其实多多同学的学习底子还是有的,但是他最怕就是考试。只要看到“期中”、“期末”、“阶段”、“达标”、“测试”、“测验”、“摸底”等字样的时候他就慌,比见了女同学还要慌。
两世为人的多多现在外表看起来只有18岁,其实内核已经是后世的大企业高管,40岁的他早就练得皮糙肉厚,在KTV里或是钛国更是阅人无数,还被多次请进去喝茶。当然不害怕考试了。
第一天上午考语文,试卷是语文王老师亲自用钢板和蜡笔刻出来油印的。
那时候的老师真是乐于奉献,只要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免费拖堂、免费补课免费出试卷,试卷的题目完全靠自己想,自己出钱印试卷却不好意思向学生收钱。学生不主动交钱,老师绝不会主动提。
多多当然明白里面的道理,那时候的老师非常清苦,很多人半年没有领到工资了,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后世的一些“一切向钱看”的老师形象了巨大反差。
他提前向每位学生收了一块钱作为试卷费,承诺多退少补。一人为私两人为公,印卷子的时候把班长刘大方叫上,让文印店老板开收据按手印。
此举赢得了所有任课老师的心底好评。
班长刘大方是出了名的“刚直不阿”,油印试卷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许看内容。
后世的多多在高中学到的知识已经在20多年前就还给了老师,他拿到试卷后看到第一题就蒙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第一题,在括号里给前面的字注意。
翘(
)首以盼
剥(
)花生
质量差(

......
有没有搞错,王老师?
越往后看越心惊,阅读理解竟然是《资治通鉴》里的一篇文言文,多多基本上看不懂。
王老师,这样有意思吗?
多多同学脑袋发蒙无法下笔,他不由自主看着斜前方的袁芳想办法。
语文是袁芳的强项之一,今年高考150分的语文卷她考了139分,如果让王老师去,他也考不到那种逆天的分数。
袁芳用眼角的余光看到多多在看她,她不由自主地朝后看去,发现多多正呆呆地看着她,小女生小脸通红。过了一会袁芳又朝多多看去,发现他还要看着自己发呆,袁芳的脸红到了脖子。
多多的脑海里突然传出一个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声音:“智慧系统一级准备,中学全科知识子系统,优秀选1,良好选2,及格选3,不及格选4。”
多多心里默默祈祷,我选1。
多多觉得脑子里灵光一闪,提笔开干。刷刷下笔有如神助,不到半个小时连作文也刷好了。
多多知道他也是自带系统的人了。而不是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多多。
中午多多和新兵到范老板的饭馆吃饭,也许是出于“照顾”范老板家生意,他俩点了一份红烧肉和一份油焖茄子,各自扒下了两大碗米饭,然后照旧在范老板处挂账。
这时候学校边的小饭馆都能让熟悉的学生挂账,一般在月底统一结算。
穷学生往往穷大方,一到周末每家饭馆都生意火爆,大家轮流请吃饭或是AA制,到了月底用钱或粮抵账。所以一到月底,从乡镇开往江城二中的中巴车上跳下来的学生,往往都扛着米袋子。销完账后就月光了,就得到处打“秋风”四处蹭吃蹭喝。
这种饭馆不仅造就了酒肉朋友,也成就了无数好弟兄好姐妹。
新兵同学也是如此。这些天他的胃口已经被多多同学惯坏了,无肉不欢。
今天袁芳怎么看多多都觉得怪怪的,考试的时候看她看得发呆,半个小时就交卷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于是中午她也跟着多多来到老范餐馆,点了份鱼香肉丝边吃边看。
英子每天下了课就到自家饭店帮忙,今天她特意给多多和新兵加了两个茶叶蛋。
“给两位哥哥补一补,不收你们的钱。”英子笑着说道。
英子妈笑着说:“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
新兵乐得大嘴直咧:“英子妹妹就是好!”
英子的眼神却在多多脸上游走笑靥如花。
袁芳一脸黑线,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
下午的考试如期而至。
多多用了半小时做完了试卷,这次没敢提前交卷,而是在草稿纸上装模作样地演算。
第二天上午考英语,下午考文综。
周末复读班年级组集中阅卷。


第5章 阅卷
首次摸底考试的阅卷工作如期举行。
首先是语文阅卷组的刘瑶老师发出了惊呼,她看到了一篇可以打满分的作文。因为试卷被密封装订了,她也不好私自拆封。复读班语文组长刘健和文科复读班王老师也走到刘瑶身边看了起来。
这次是命题作文《我的路我的门》,刘瑶老师看到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看到这个题目,我有一种莫名的近乎落泪的感动。
禁锢已久的已逝的和我憧憬着的闪着光的日子不知从哪里涌出来,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喜又不知所措。
早晨起床,对爸爸妈妈感慨一句:“这么着,我就要高考了。”他们都笑了。
三年一瞬,曾经认为漫长的高考路已到尽头,我记得怀揣着分班成绩踏入教室时的踌躇满志;我记得第一节课孙校长坐在讲台上我们的小心翼翼;我记得发了高烧数学老师允许我睡一节课我的心满意足;我记得无数个夜晚我的挑灯夜读;我记得无数个清晨我的闻鸡起舞……现在回想,这一切或成功或失败的努力,或欣喜或忧伤的经历,于不经意间早已一寸一寸地为我铺平前方道路,承载着我最初的梦想让我坚强地前行了。
而今,我在路上奔跑着,我看到了不远处的那扇门,虽然我仍只是望着它遐想,但我知道,那是与未来,与更广阔天地的连接点。门口,有自由的风气,有大师的思想,有无所畏惧的新的征程。我渴望着在一片更广阔的领空翱翔,然后在我所最钟爱的一片绿荫中停歇;我渴望着在更辽阔的海洋遨游,然后在某处深潜下去,去和其他鱼儿嬉游争食,去和海底的珊瑚问好。门后,是又一块如此适合我的梦想的起飞之地。而现在,我已正在不远处眺望着它,过不多久,我就要一踮脚够到它了。
门与路,真是天生一对如此玄妙的组合。路上挥洒汗水,门后收获惊喜;路上风雨兼程,门后自有既定的目的之地,作为对执着的人最好的回报。路给了我明确的方向,门给了我拼搏的动力。而即将走完一程路、推开一扇门的我,无疑是个最满足的人了。
我的路上有温暖同行,我收到了妈妈关切的电话,我也看到从不参加什么祭拜的父亲在普陀双手合十给我许愿时弯下的宽阔脊背。那些时刻,我便握紧拳头,更奋然而前行。
我的门需要我自己推开。有一刻我终将试练我的锋芒,在另一个圣洁的地方,仰望头顶灿烂的星空,我将依然微笑着面对一切,亦会如伟人一般在真理的大海边玩耍。
但我知道,我依然不能停止奔跑,因为大学之门后,自有另一条充满挑战的路,那里有我未来的阴晴雨雪,路的尽头,一定会在梦的渡口闪光。
刘健眼里闪着星星,连声说好文章啊。思路清晰,意境深远,言简意赅,可以打满分。
王老师也说道:“我也同意打满分。用门和路,深入浅出地把深刻的哲理说得非常清楚,特别是阴晴雨雪、渡口等比方用得非常形象生动,即使是高考也能成为满分作文!”
整个上午,三位老师已经被其他文理不通的作文搞得神经衰弱,突然看到如此好文,犹如看到了美酒琼浆,实在忍不住于是挑开装订线,看到的名字是“刘多多”。刘组长和刘老师的眼光带着巨大的问号同时射向王老师。
“王老师,你是如何让刘多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做到的?”刘老师首先提问。
“是啊,王老师,你可不能藏私啊!”刘组长补充道。
“这个......这个,我来问问刘多多。”王老师有些汗颜。
刘组长和刘老师又疑惑地对视一眼,心想谁信啊。刘多多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吗?开玩笑吧!
刘瑶接着批阅多多的试卷,她突然又发出一声娇呼:“啊!”
唬得刘健组长又停下手里的卷子匆忙走了过去。
“全对,满分!”刘瑶颤声道。
“谁满分?”刘组长忙问。
“刘多多!”刘瑶应声说道:“跟标准答案完全一样。”她嘴上说着,眼睛却看向王老师。
“难道试卷泄密了?”刘组长看看刘瑶又看看王老师。


第6章 阅卷会议
姚老师担任复读班英语阅读组组长。
跟语文组阅卷一样,英语组也是先改老大难的作文。
这次英语作文的题目是《My grandfather》,他被一篇作文震惊得嘴巴张得好大。
My grandfather is very kind to me. He loves me very much. I am the apple of his eye, but when it comes to my study he is very strict. Every day he spends more than one hour examining my homework. With his help, I have been doing well in my studies.
My grandfather is also warm-hearted to his neighbors and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them. One day, a girl who is one of his neighbors injured her leg carelessly. My grandfather took the girl to the hospital at once and paid the fees with his own savings.
My grandfather is a kind and easy-going man, but now he is living in another city with my aunt. We all miss him very much and I hope that I can go to visit him soon.
(姥爷很疼爱我。他也非常喜欢我,把我视为掌上明珠。但一说到学习,他就对我极其严厉。每天他都要花一个多小时检查我的作业。在他的帮助下,我的学习一直非常好。
姥爷对邻居也很热心,他总是乐于助人。一天,邻家的女孩不慎伤了腿,姥爷马上带她去医院,并用自己的积蓄帮她支付药费。
姥爷是一个热心随和的人。现在他和我阿姨住在另一个城市。我们都很想他,我希望不久就能见到他。)
语法完全正确,行文非常流畅,单词拼写没有任何问题。
姚老师也不由自主地用笔挑战着装订线,想一探究竟。
姚组长的动作引起了另外两位阅卷老师的注意。三人合力之下终于看到了装订线里的名字“刘多多”。
姚组长也是惊呼一声,心想:怎么回事呢?当了学习委员后就能有那么大进步吗?
他抱着侥幸心理改完了刘多多的卷子,结果是满分。整个复读班唯一的满分。
同样的情况在数学组和文综组也出现了,刘多多的数学卷和文综卷都是满分。
星期天下午,孙校长亲自参加阅卷小结会。
孙校长听到刘多多的情况后,马上问道:“这次摸底考试的保密工作?”
语文组王老师说:“语文卷是我交给复文班的刘多多和班长陈大方去印刷的。这次的阅读理解和作文都是新题和怪题,就算是提前看到了题目也不可能完成得那么好。刘多多满分,陈大方几乎没有得分。”
其他老师知道校长担忧什么,于是纷纷说道:“刘多多没有接触到其他试卷。再说全校就他一个人是全部满分......”
“嗯......”孙校长思索片刻接着说道:“姚老师,明早第一节课让刘多多到我办公室来。”


第7章 复试
第二天早读课时,姚老师眼光复杂地看着多多。
惹得袁芳也不停回头看多多,那个又闷又傻的邻居到底干啥了?
姚老师百思不得其解,高中三年,多多的英语都是他教的。他知道多多的英语水平不是一般的差,只会“来是come去是go”之类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多多不学好,偷抄答案。想到这里姚老师不敢往下想了。
早餐后姚老师把多多带进了孙校长办公室。
一阵客套和鼓励后,多多同学在校长办公室开始答卷。
试卷是昨晚高三年级各科骨干老师临时出的卷子,难度相当于今年的高考。多多的任课老师,如英语姚老师、语文王老师、数学胡老师都不能接触到试卷,更没有参加出题。
在孙校长的暗示下,数学试卷按照理科班的难度,其中有一道综合题涉及到了“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及数乘运算”,文科数学里根本就不考这个知识点。
另外还准备了一套难度适中的理综试卷。如果文科的测试没有问题,孙校长想顺便测试下多多的理综水平。孙校长始终认为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人,最缺的是数理化人才,优秀学生都应该去学理科。
多多大脑里有了“中学全科知识”加持,经过摸底考试的强化训练,与系统已经人机一体了,他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肯定是逢考必过。
语文卷和英语卷涉及到审题和构思,多多各用了半个小时完卷。数学卷基本上是提笔就写,只用了20分钟交卷。文综的简答题和论述题要码字有点费时间,所以用了半个小时完成。离中午放学还有一节课,孙校长不动声色把理综卷递给多多。多多同学也没有多想,用了20分钟答完。
多多在做数学卷的时候,语文和英语成绩已经出来了。除了作文多多故意丢了些分数,其他题全对,惊得孙校长嘴巴合不拢。
多多在做文综卷的时候,数学成绩也出来了,又是全对,满分。
多多在做理综卷的时候,文综成绩也出来了,还是全对,满分。
上午第四节课下课铃响起来的时候,理综成绩也出来了,满分。
所有教师都张着嘴,像看怪物似的盯着多多同学。孙校长许久后才从震惊中醒过来,这哪里是抄袭,这就是天才,考试神器啊!
孙校长笑呵呵地跟多多打招呼:“多多同学,我跟你商量件事情。”
姚老师的脸本来就黑,此时更黑了。他当然明白孙校长的“爱好”,不能让他挖墙脚。
“咳咳,您是校长,您有事情哪需要跟学生商量嘛!”姚老师故意让他俩处于对立地位,他接着道:“多多也累了。让他先回去休息吧?这孩子身体不好。”
孙校长被姚老师卡得老脸通红,多多将近一米八的个子,身材匀称,脸色红润,怎么看身体都挺棒的。
孙校长一愣神的功夫,姚老师已经把多多拖出了校长办公室。六位理科复读班的班主任才醒悟过来,如果多多改学理科,也有机会到他的班里呀,于是纷纷扔下孙校长向姚老师追去。


第8章 背词典也能考满分
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班会”。姚老师在办公室里不停干咳和清嗓子,因为马上要公布摸底考试成绩,他非常激动。
他教书二十多年来,就没有见过多多这样妖孽般的学生,当然其他老师也没见过。
两个月前还是“死读书读死书”,突然就开窍了,文科满分,理科也是满分。
姚老师捂着狂乱的心跳往教室去,路上被孙校长拦住,孙校长要求必须由他亲自宣布多多的成绩。
如果是平时那是值得夸耀好几个月的盛事,而此刻老姚同志感觉孙校长就是仗势欺人,要明火执仗地抢他家的宝贝疙瘩。
一路上孙校长对姚老师口若悬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可怜的老姚同志……
孙校长居然进了文科复读班,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108双眼睛从“碉堡”后看站在黑板前满面红光的孙校长。
姚老师再次清了嗓子:“同学们,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第一次摸底考试的成绩出了。这次考试总体难度与今年的高考相当,数学和英语难度有所超纲,文综主要是考察大家的知识面难度相对较小。考好的同学再接再厉,没考好的同学要知耻而后勇。下面我来宣布大家的成绩。”老姚同志又清了下嗓子继续道:
“袁芳,语文140分,数学135分,英语94分,文综137分,总分506分,比高考分数提高了1分。这1分是高处不胜寒,来之不易。”老姚同志边说边看着小袁芳,他是由衷地高兴。转眼又看到站在自己旁边准备摘桃子的孙校长,他的脸又黑了下来。
孙校长是管大事的,哪会跟老姚同志斤斤计较呢!孙校长挥起白肥的手掌大声道:“我提议,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袁芳同学!”
碉堡后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老姚同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终于念完了107个人的成绩。
这次考试吴敏还是最后一名,不过他比高考时提高了不少,从98分涨到了204分。翻倍了。
吴敏捣捣同桌多多:“老姚把你漏了。”
多多嫌弃地看了吴敏一眼。
吴敏和多多从幼儿园同班到复读班,其中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同桌,两个在一起他时间超过了跟各自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已经是做了半辈子弟兄了。
姚老师黑着脸压着怒火本来准备宣布请孙校长做重要讲话。听到吴敏喊他“老姚”,一时火更大。罚他上台站在孙校长旁边,与孙校长不同的是吴敏脸朝黑板站着,而孙校长是脸对学生们站着。
人逢喜事精神爽。姚老师也把邀请孙校长讲话的事说了出来,孙校长尴尬了几秒立刻就坡下驴。他满怀深情地说道:
“三年前的10月20日晚上十点钟,学校已经熄灯了,那晚我负责全校的夜间检查。我发现高一文班的教室里有烛光,发现有位同学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我走到那位同学身边,他还没有发现我。”孙校长顿了顿,扫视全场。不少人把头从走道里伸出来,他们不知道校长要表达什么?
孙校长继续声震屋瓦:
‘“你们知道吗?那位同学在背英泽小词典。桌子上一行行一串串写着Come Go等单词。也许大家要笑话那位同学,我却是被他的学习精神深深震撼了。有这样的精神,他英语肯定能考满分,他高考也能考满分!”
背词典,都背过啊,只是没见坚持下来。背词典高考也能考满分,学生们像是在听笑话。见过励志的没见过这样励志的吧?
孙校长越说越兴奋,他的口水把前两排学生的头发和上衣都喷湿了。孙校长继续喷着:
“那位背词典的就是刘多多同学。这次摸底考试,刘多多同学语文满分,数学满分,英语满分,文综满分。哦,对了,理综也是满分。全校应届高三理科5个班,复理6个班唯一的理综满分。努力就有收获,人人都能成功。我提议为多多同学鼓掌!”
所有人都扭头看向多多,教室里静得落针可闻,只有颈骨扭动时发出的噼里啪啦声。
袁芳的眼里满是骇然和不可置信。
基因突变?遇到神仙了?


第9章 征服
学校要厚德载物,学生的学习厚积薄发。
袁芳回到家还是一脸震惊的样子,小嘴还是合不拢。以前那个又闷又傻的邻居怎么突然就成了学霸呢?
袁副行打开家门就笑呵呵道:“我的宝贝芳芳,考得咋样?”
突然见女儿心不在焉的样子,老袁同志心说不好,难怪道考砸了?
袁妈接过老袁的夹包说:“506分。”
老袁喜道:“有进步!在班里排第几啊?”
袁妈继续说道:“第二名!”
老袁故意沉声道:“是谁超过了我家宝贝芳芳,我们下次考试超过他!”
一向在学习上要强的袁芳一副追不上的样子,趴桌上机械地转着手里的钢笔。
老袁夫妇面面相觑,这是怎么回事?
老袁慌忙进屋给姚老师打电话。
“啊,哦,啊?……满分!750分?”老袁也张大了嘴巴。
又忙跑到对面拍门。老刘刚打开门,被老袁一顿数落:
“好你个老刘,不厚道!”
老刘一脸懵逼:“啊……这是咋啦?”
“装,你就给我装。关起门来给多多吃独食。”老袁继续忿忿。
多多妈张倩从厨房走出来:“袁大哥,你们这是咋啦?”
“你们真不知道?”老袁见老刘夫妻都是这个表情。
老袁把袁芳喊了过来立刻换成一副笑脸:“芳芳,给你刘叔和张姨说说是咋回事?”
袁芳把下午班会上发生的与多多有关的事情捡重点几句话就说清楚了。
老刘夫妇一脸的不信。张倩笑道:
“多多高考才考了270分,两个月就能考750分,你们信吗?”
老刘一脸严肃:“芳芳能撒谎吗?”
“啊,真的呀?”张倩的表情尴尬了。
这时多多哼着《荷塘月色》进门来,一眼就看到袁芳他被吓了一跳,他立即朝对面外望了望,才肯定自己没有进错家门。
张倩急忙拉住儿子的胳膊:“多多,芳芳说你考了满分,是吗?”
多多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哦,这事啊!是的。”
这次的摸底考试虽然不是高考,但是难度却不亚于高考。姚老师在电话里告诉过袁副局。袁芳偏科太严重,想要提分很容易又很难。多多提分就是奇迹,肯定有非常好的方法。姚老师建议向多多请教,再说两家又是邻居。
老袁走上来朗声大笑:“老刘,今晚我们两家到小区门口的饭店聚聚。让两个孩子好好交流交流。”
袁芳瞅了一眼多多,她立刻羞得小脸通红。
小区门口有家“独一处”餐馆,两家七口人要了个包厢。
两家为邻多年,今天是两家第一次专门下饭店。
袁副从家拎了一提瓶剑南春,在包厢里跟刘副酌了起来。
袁妈跟张倩唠着唠不完的家常。袁妈其实也姓袁,她叫袁琳,以前跟张倩是同事,办了病退在家相夫教女。张倩在江城一中教音乐。
多多的妹妹刘华非常喜欢袁芳,围在袁芳边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袁芳姐,我和我哥可喜欢你了。”刘华突然爆了个雷。
包厢里立刻安静下来。袁芳羞得恨不得把头埋进碗里。
“袁芳成绩好,是我和刘华学习的榜样。”多多红着脸解释。
原来是这样,包厢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袁芳姐,我哥写的歌曲可好听了。你要不要听听?”刘华继续坑哥。
“啊,多多会写歌?”袁妈也很诧异。
袁芳也抬起头,娇小的瓜子脸上再次写满了震惊。
“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作曲方面的书,就背了一些下来然后试着写歌,不好听的。”多多撒着谎又给自己圆着谎。
“我哥写了首《荷塘月色》,还有吉他演奏过。非常好听!”刘华继续卖力坑哥。
众人抬头,包厢的墙上就挂着一把吉他。刘华取了过来递给多多。
那吉他突然变得像个烫手山芋,吃顿饭变成了才艺表演,怎么搞得像非诚勿扰呢?
张倩也觉得在饭桌上弹唱不合适,轻斥了刘华几句要她收起吉他。
袁妈看多多越看越喜欢,强烈要求多多弹唱《荷塘月色》。
老袁和老刘唱得正酣,也鼓掌起哄叫好。
多多无奈,只能拨动琴弦,找准音后水滴般的节奏响起: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和你水中的模样
依然不变的仰望
漫天迷人的星光
谁能走进你的心房
采下一朵莲
是那夜的芬芳
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
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
鱼儿呀鱼儿你慢慢慢慢游哟
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月光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等你宛在水中央
这个年代最流行的发型的齐耳短发,林志颖、陈松伶留的都是那种发型,多多和袁芳的发型也是那种。
婉转的吉他声,忧郁的歌声搭配起来竟然是那么动听。
袁妈陶醉进了歌曲里,眼睛里满是向往。女儿袁芳清澈的眸子直勾勾地盯着多多,老袁同志随着旋律敲打着桌面,嘴里竟然也跟着哼哼起来。
一曲征服一家三口。


第10章 老袁醉酒
袁妈毕业于央乐学院,年轻时就能作词作曲。她觉得自己所有的歌曲加一块也不及多多的这首歌美妙。
张倩当了十年音乐老师竟然不知道多多能作词作曲。
包厢里的所有人在《荷塘月色》的旋律和意境里沦陷了。
这时包厢门被敲开,老板和一位披肩发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
披肩发抱拳施礼道:
“打扰各位。我是京城海纳音像公司的老板张勇。”
张勇给袁家和刘家众人逐一递上名片。最后停在多多面前道:
“冒昧打搅,请问这首歌是你创作的吗?”
“呃,算是吧!”多多有些窘。
“哦,是你跟别人合作完成的?”张勇追问道。
多多厚着老脸解释道:“我是受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文风启发,借鉴了邓丽君《在水一方》的意境创作的。”
“那太好了。我们公司正在征购优秀歌曲,不知道能不能把这首歌的版权转让给我。”张勇放下心来。
“那你准备出多少钱买版权?”多多顺着张勇的话往下问。
“这首歌十万元吧。”张勇痛快地主动开价:“如果你还有好歌,我们公司愿意跟你长期合作。”
双方约定明天谈版权转让合同,为了表达合作诚意,张勇现场预付了五万元订金然后告辞。
袁副和刘副的级别相同,工资都是1200元/月。张倩的职称是中教三级,工资800元/月。多多卖一首歌能抵老刘夫妇挣4年,还得要不吃不喝才能攒下那么多钱。
“哥,我幸福得有些蒙!”刘华兴奋得亲了多多一口。她又抱着袁芳亲了一口。
刘华这样一来间接让多少和袁芳亲上了,袁芳红着脸看向多多,没有继续把头往饭碗里埋。
袁妈也被张勇的阔绰惊呆了,她没有想到一首歌能卖十万块钱。她不知道的是以后一首热榜歌曲能卖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一场演唱会能吸金上亿元甚至十亿元。
多多说:“叔叔阿姨,这事纯属巧合。呵呵!”
老袁夫妇越看多多越顺眼。你说这人家的孩子,两个月从270分到750分。一首歌能卖十万元,老袁在办公室看报喝茶要熬七年。
老袁主动走了三个酒,条件是老刘同意让多多辅导袁芳的功课。
就在一个月前,在农贸市场的菜摊边,老刘央求老袁让袁芳辅导多多的功课,老袁当时说:“女孩子大了,不方便。”
现在两个老家伙都喝得有些高,老刘拿出这事打趣。
老袁嘴硬道:“多多是我看着长大的,就是我半个儿子,辅导芳芳我放心。哎哟,谁掐我?”
袁妈立刻把手从老袁的腰上收回来,无辜地看看大家。
老刘道:“多多咋成了你半个儿子?你喝多了?”
“半个儿子就是女婿呗!”刘华再次神补刀,她晃着袁芳的胳膊朝他爸挤眉弄眼。
包厢的七个人无比尴尬,老袁红着眼睛缓缓从桌上抬起头:
“如果……芳芳进了清北,我……”
“爸,你胡说什么呢?”袁芳羞得跑出了包厢。
老刘父子费了老大劲把老袁送到家,其实两家住门对门算是顺道。
路上老袁继续道:“……我就把芳芳许给你……只要考上清北……”
老袁一到家立刻清醒,这点酒对袁副来说是小意思。


第10章 老袁醉酒
袁妈毕业于央乐学院,年轻时就能作词作曲。她觉得自己所有的歌曲加一块也不及多多的这首歌美妙。
张倩当了十年音乐老师竟然不知道多多能作词作曲。
包厢里的所有人在《荷塘月色》的旋律和意境里沦陷了。
这时包厢门被敲开,老板和一位披肩发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
披肩发抱拳施礼道:
“打扰各位。我是京城海纳音像公司的老板张勇。”
张勇给袁家和刘家众人逐一递上名片。最后停在多多面前道:
“冒昧打搅,请问这首歌是你创作的吗?”
“呃,算是吧!”多多有些窘。
“哦,是你跟别人合作完成的?”张勇追问道。
多多厚着老脸解释道:“我是受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文风启发,借鉴了邓丽君《在水一方》的意境创作的。”
“那太好了。我们公司正在征购优秀歌曲,不知道能不能把这首歌的版权转让给我。”张勇放下心来。
“那你准备出多少钱买版权?”多多顺着张勇的话往下问。
“这首歌十万元吧。”张勇痛快地主动开价:“如果你还有好歌,我们公司愿意跟你长期合作。”
双方约定明天谈版权转让合同,为了表达合作诚意,张勇现场预付了五万元订金然后告辞。
袁副和刘副的级别相同,工资都是1200元/月。张倩的职称是中教三级,工资800元/月。多多卖一首歌能抵老刘夫妇挣4年,还得要不吃不喝才能攒下那么多钱。
“哥,我幸福得有些蒙!”刘华兴奋得亲了多多一口。她又抱着袁芳亲了一口。
刘华这样一来间接让多少和袁芳亲上了,袁芳红着脸看向多多,没有继续把头往饭碗里埋。
袁妈也被张勇的阔绰惊呆了,她没有想到一首歌能卖十万块钱。她不知道的是以后一首热榜歌曲能卖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一场演唱会能吸金上亿元甚至十亿元。
多多说:“叔叔阿姨,这事纯属巧合。呵呵!”
老袁夫妇越看多多越顺眼。你说这人家的孩子,两个月从270分到750分。一首歌能卖十万元,老袁在办公室看报喝茶要熬七年。
老袁主动走了三个酒,条件是老刘同意让多多辅导袁芳的功课。
就在一个月前,在农贸市场的菜摊边,老刘央求老袁让袁芳辅导多多的功课,老袁当时说:“女孩子大了,不方便。”
现在两个老家伙都喝得有些高,老刘拿出这事打趣。
老袁嘴硬道:“多多是我看着长大的,就是我半个儿子,辅导芳芳我放心。哎哟,谁掐我?”
袁妈立刻把手从老袁的腰上收回来,无辜地看看大家。
老刘道:“多多咋成了你半个儿子?你喝多了?”
“半个儿子就是女婿呗!”刘华再次神补刀,她晃着袁芳的胳膊朝他爸挤眉弄眼。
包厢的七个人无比尴尬,老袁红着眼睛缓缓从桌上抬起头:
“如果……芳芳进了清北,我……”
“爸,你胡说什么呢?”袁芳羞得跑出了包厢。
老刘父子费了老大劲把老袁送到家,其实两家住门对门算是顺道。
路上老袁继续道:“……我就把芳芳许给你……只要考上清北……”
老袁一到家立刻清醒,这点酒对袁副来说是小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