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节选

安南县,李家村。

只要村民家中有了喜事,不论白红,都会在宗祠设堂,而一旦办喜设堂,作为县里第一大村,宗祠这边肯定人山人海。

今天,别说宗祠,通往宗祠的路上都是人头攒动。

我领着我家义公在人流中前行。

“小树啊,你爷爷什么时候走的?”

义公把玩着手里头的折扇对我问道。

小树是爷爷给我起的小名,我本名叫李沐阳,当然,本名也是爷爷他老人家赐给我的,说是期望自家孙子能够一直被阳光照耀,像棵树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

“今天早上八点四十分。”我抹了把额头渗出的汗珠,跟义公回道。

“哦。”义公连连点头,轻轻叹了口气后惋惜道:“早一个星期我才来看望过义兄,虽说那会儿他躺在病床上,但精神绝对是不差的,没想到会这么快就走了。”

说完义公就低垂着头不再吱声,看他黯然神伤的模样,我没有再去搭话,稍微加快脚步,继续在前头带路。

关于爷爷去世,我心里有着诸多疑惑。

半个月前我完成高考,回到家里才知道爷爷因为肺癌已经病瘫在床,只能正常进食以及说话。

从诊断到扩散恶化仅仅半个月。

按我爸的话来说,是为了不影响高考,才没有把爷爷患病的事透露给我。

知道我回了家里,爷爷连忙将我唤到床前。

原本以为他老人家会跟我谈天说地,家长里短,结果,只说了句“我端午之后就走”便没了下文。

我做孙子的,自然是要进行一番劝慰,而且以爷爷当时的精神面貌来看,哪像是要油尽灯枯的人啊。

怪就怪在这个点。

一直到昨天,也就是端午,自我回家便没有再开口说过话的爷爷,吃了一碗作为晚餐的米粥后,突然对我开口说道:“小树,叫你爸跟叔叔来给我穿上寿衣吧,我要走了。”

听到这话,我停止收拾,连忙坐下安慰他:“爷爷,哪有你这样半个月不开口,开口就说糊涂话的啊,人家跟你一样的病,天天喝水都能熬个把月呢,你现在的精神头啊,不比我这年轻人差,而且还吃得下这么多,怎么也能拖到今年除夕呀。”

“别说这些话来安慰爷爷了,爷爷做什么的你难道不清楚吗?”

“爷爷!都什么年代了,你们老一辈的东西,现在还有谁会去相信!”意识到自己说话有些过激,我随即调整了语气补充道:“你就不能念自己的好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也许是戳到了爷爷的痛处,他沉默地盯着我,眼神冰冷,让我心里不禁有些发怵。

过了好一会,爷爷才开口说道:“今晚这屋里会出现一只蜈蚣,你们尽量不要伤了它,明天还会有只蝴蝶过来,等它出现以后…”

说着,爷爷眼角有些湿润,“别看我现在精神好,能吃能睡…我也不想这么快就走啊…困了,该休息了。”

“爷爷,你…”

没等我再多说一个字,爷爷就闭上了眼睛使劲摇头。

这是让我不要再说下去的意思。

我只能作罢。

今早,爷爷吃完早餐没多久,便与世长辞了。

毫无征兆,十分突然。

早晨吃面条时,他明明还能清楚地嘱咐自己的后事,只不过饭后给他倒一杯水的时间,就天人永隔,这像是巧合却又像是冥冥中注定的事,让我一时难以接受。

...

我领着义公来到宗祠前的广场,由于天气炎热,广场上搭着三个用来乘凉的便捷大棚。

“义公,我作为孝子,按规矩是不能领您进灵堂吊唁的,您要不先在大棚下躲会暑,等人少点了再进去吧。”

我边将孝帽戴正,边对义公说道。

“嗯,你忙你的去吧。”

义公拉来一张塑料凳子坐下,对我摆了摆手说道。

在大太阳底下走的时间稍微有些久,义公显然不太吃得消,看他气喘吁吁拿着折扇不停扇风,我心中不禁感慨,怎么差不多岁数的爷爷,平常时候干什么都能生龙活虎呢?

安顿好义公我便转身前往灵堂,来吊唁的人可真是多啊,把宗祠大门都给堵住了,灵堂跟外头完全是水泄不通。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来参加今晚的追悼会,跟爷爷长久以来的行事以及身份,其实是有莫大关系的。

我爷爷叫李未先,是附近几个县城里有名的匠师,正儿八经且稳坐一把手那种。

何为匠师?

抱歉,以我所接受的教育,是无法解释这个称呼的,爷爷也从来没对我详细说过他身份的具体含义,但按照受过爷爷膏泽的人的话来说,这是通晓正门术法,且有某个手艺能将之融会贯通的人才能获得的美誉。

爷爷早年间还是个木工的时候,闲暇之余经常帮着邻里乡亲解决一些疑症异事,而且不收取任何报酬,有时实在拗不过,吃顿便饭就做数了。

像隔壁县城或是那些路程稍远的,成事后也仅仅是让事主报销来往路费,对于一些没法推脱其感激之情的人,最多是收人家个小红包,当然,入兜前是会查看红包金额的。

至于我爷爷为什么不接受人家酬谢,他给的理由倒是实在,为后辈攒福。

一传十十传百,爷爷会术法的事不久便在附近传开,上门拜师求学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面对一心只想着学习术法的人,爷爷总会十分耐心地跟他们解释。

术法一事涉及到世间的方方面面,十分驳杂,不是想用就用要灵就能灵的,即便只是替人消病免灾,也需要契合祸福因果,所以,想用术法维持生计或是享财受福,那要看老天爷是否赏这口饭吃。

一般说到这里,就有许多人打起了退堂鼓,而对那些仍不愿放弃的,爷爷就会继续往通透了说。

哪怕今后术法大成,老天爷又愿意施舍零星半点福缘,但要是没有楔子做引,那术法就只是个惹人笑话的花架子。

世间楔子千千万,经过先人长期摸索,最终划为两类。

一类是将自身化为楔子,施展术法不需做引的“缺一门”,这类胜在便捷,弊端则是命苦无依,福缘不存,鳏寡孤独残必中至少一样。

另一类,便是精通一门手艺,在施展术法前做足准备,结合所学引其为楔子,从而达到想要的结果,这类存在诸多不便,但好在可以活学活用,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能听到最后的人,虽然没先前那些人懂得投机取巧,倒也不算愚钝,自然听出了爷爷话里头的意思。

愿意先学一手木工技艺的,算是完成了这趟拜师,而剩下那些对木头提不起兴趣,想着转头去学其他手艺,等熟门熟路后再来求学术法的,爷爷倒也没有拒绝。

一来二去,受过爷爷教诲的人,就不是一双手能数得过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