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全文

穿越元末当皇帝

《穿越元末当皇帝》是网络作者“骑驴”创作的古代言情小说,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李惠军李泽芳,详情概述:在公开课后的第二天,一个学堂的学生求见李惠军,李惠军看着紧张不安的学生说:“不用害怕,有什么事情直接说”学生作揖道:“学生易小铁,我爹叫易苟,半年前跟着我爹到咱村里,目前在学堂学习”“哦,你爹是咱村的铁匠,就是他给我打制的蒸馏锅子,你今年多大了?”“学生今年十一岁,昨天听完先生的讲课后,想了一夜,有些事情不明白,想向先生请教”“很好,说说你的疑问”,李惠军笑着鼓励易小铁“我自小在我爹的打铁作坊...

第37章 精彩章节试读


王庄乡众人中只有王大锤读过书,其他人都不识字。

李惠军安排了求知班一个孩子给众人上课学习,包括数术和论语。

这帮糙爷们的面子挂不住,一个十岁的娃娃当先生,他们还拉不下脸来。

任凭王大锤发火打棍子都没用,王大锤部众人年龄都在二十岁以上,大的已经超过了三十岁,学习难度比较大。

无奈之下,李惠军只能安排陆宝直接训练众人。

等王麻子等人来到后,洗脑教育也要跟上才行,没有经过思想教育洗脑,李惠军不敢重用。

王麻子等人在八月初十正式来到阳沟子山。

突山老弱妇孺被安排在后枯河村,后枯河村的原有佃户本就不多,大部分还被弄到了阳沟子山上,正好安排突山众人。

后枯河村已经补种了秋粮,再过一个月左右秋粮也该丰收了。

后枯河村再往南过一个村子就是王庄乡王庄村了。

“小人王伯元见过少爷”,王伯年也跟王大锤一样,跪下便拜,“突山土匪一百五十一人来归,请少爷接纳”。

“王大当家的请起,以后咱就是一家人,不用如此客气”

为了拉拢人心,李惠军又嘘寒问暖一番,弄的王伯元眼泪婆娑的,恨不得割头来报。

突山的众人也被安排休息几天,在习惯了阳沟子山生活之后,李惠军将突山众人也放到了护卫队,由陆宝进行训练。

陆宝回山后,交给了李惠军一份战后总结报告。

除了缺少实战经验外,陆宝等人发现护卫队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第一就是弓箭手不足,虽然得到了十张弓,但主要的弓箭手还是在王大锤部,一路上也没有来得及训练。

第二就是缺少斥候,行军过程中的斥候由王大锤部担任。

第三缺少后勤保障,这是陆宝等人观察元军行动的时候发现的。

五十几个人的辎重还好说,但大队行军,需要专门的民夫进行后勤保障,元军就因为后勤保障做的好,提高了整支军队的战斗力。

第四训练时用的木刀木枪和实战不符,大部分人拿到真刀后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才行。

第五就是这次练兵的目的没达到,年轻的护山队员看到死人,尤其是开肠破肚的死人的时候,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

前三条还好说,第四条和第五条没办法。

突山的装备运不回来,没有刀枪,只有出征人员带回来的两百多把刀,没有合适的刀剑给护山刀训练。

暂时没有好机会实战练兵,杀汉人,坚决不行,这个时候也不敢拿蒙古人开刀。

死一个俩的蒙古人问题不大,死的多了肯定会引起衙门的注意,就成了造反了,现在还不是造反的时候。

不过弓箭手、斥候和后勤的事情可以先解决。

李惠军从陆宝的报告中发现了两个好苗子,脑子活泛。

一个第一批加入阳沟子山的李河,在报告中发现了后勤的问题和实战不符的问题。

一个是后来加入阳沟子山的钱三厚,他在总结时提出的斥候不足问题,剩下的就都是陆宝提出的了。

阳沟子山村的办公室修好了,李惠军的议事厅就在这里。

议事厅内有一张大桌子,在大桌子对着门口的位置有一把独特的椅子,长条桌子两侧分列了五把椅子,对着门口的椅子比其他椅子高一些,宽一些。

陆宝、杨李氏、赵竖仁、王大锤、王伯元、李四丁、杨小翠众人来到议事厅,准备议事。

王伯元一看到杨李氏,眼睛转不动了。

李惠军一看,好哇,王伯元这是看上寡妇了?杨李氏狠狠的瞪了王伯元几眼,奈何王伯元当没看到。

李惠军咳嗽一声,众人抬头看着李惠军,李惠军说道:“如今阳沟子山越发的壮大了,赵村长,你将现在村民的情况跟大家说一下”

赵竖仁向众人作了个揖,开口道:

“目前阳沟子山由三个村子组成,阳沟子山村、后枯河村、王庄村。

一共有口一千一百二十人,其中妇人和老人八百六十余人,十五岁以下孩童一百四十余人,十五岁到四十五岁青壮一百二十人余人,共耕种一万两千多亩地”

“妇人有多少人?年龄分布如何?有多少成家的?多少未成家的?多少尚未达到成亲年龄的?”

赵竖仁麻爪了,他感觉自己的统计已经非常详细了,为何还是回答不出李惠军的问题?

这个年代的人,哪有统计数据的习惯?再说了,阳沟子山到现在还是松散的管理,户籍管理都不如元廷的好。

李惠军也没为难赵竖仁:“赵村长,你让求知班的孩子和你一起做一个统计,看看咱们的人的具体结构。

顺便把阳沟子山的户籍也建立起来吧,这个户籍要保密,不能让朝廷得知。”

李惠军觉得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未雨绸缪,其他制度也要完善一下。

“既然阳沟子山有如此规模了,管理制度也要建立起来。

我先说一个大体的思路,你和求知班的孩子琢磨一下,看看抓紧完善。

第一,户籍制度,所有户籍均为民户,阳沟子山不存在奴隶,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

第二,婚姻制度,阳沟子山所有人必须在18岁以后才能成亲,满20岁的女子必须婚配,包括杨李氏”。

杨李氏一听,脸色绯红,站起来说:

“少爷,我是未亡人,要为我夫君守寡一生,此生不再嫁人。望少爷成全”。

这个年代的思想很保守,尤其是宋朝理学的发展,限制了人的思想,不二嫁的思想成为主流,即便强如李惠军也改变不了。

李惠军没法和普世价值观作对,只能酌情考虑。

“那就这样,未婚配的,到年龄必须婚配,寡居的,视自己意愿为主。

所有6岁以上10岁以下男童,必须入李家学堂学习,免除所有费用,包括午饭都免费供应。

拒绝自家子侄入学堂的,家中地租涨一成,本人自认学堂山长,杨李氏为学堂副山长,教书先生由求知班学生担任。”

小说《穿越元末当皇帝》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